【暖医瞬间】
正能量!野外急救与EICU无缝接力溺水男子重获新生
“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7月23日,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经过5天精心救治的溺水患者莫先生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笑容。这场跨越野外与医院的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现场急救的关键价值,更彰显了EICU重症救治体系的硬核实力。
野外急救:黄金四分钟的生死时速
7月18日晚上约20时许,莫先生在南流江游泳基地游泳时不慎溺水。被路人紧急救到岸边后发现患者不省人事,口唇紫绀。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生魏宗霖路过看到后立即参与抢救并拔打120急救电话,判断是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马上行心肺复苏术。在路人的帮忙下,迅速解开莫先生的衣领,清理口鼻异物,并给予人工呼吸。经过持续约2分钟的紧急施救,莫先生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呛水声,胸廓开始有了自主起伏。“当时他咳出了不少水,脸色慢慢好转,虽然还没完全清醒,但呼吸和心跳逐渐恢复。”魏宗霖回忆道。随后,120急救车赶到,医护人员现场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处理,将莫先生紧急送往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翚崇柳强调:“溺水急救的黄金时间非常短,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有效心肺复苏术,成活率可显著提高。魏宗霖医生的及时施救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关键时间,是患者获救的首要功臣。”
院内救治:EICU的精准护航
莫先生被送入医院时,仍处于嗜睡状态,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病情危重,随即被转入EICU进行进一步救治。患者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3%,呼吸急促,指脉氧低,肺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符合溺水后急性肺损伤的表现。医疗团队立即启动重症救治方案,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精准调节呼吸参数改善氧合;同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脑保护等综合治疗。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测莫先生的生命体征,根据血气分析、炎症指标等数据动态调整治疗方案。EICU韦旺权主治医师介绍:“溺水患者最危险的是‘继发性溺水’,即使初期复苏成功,也可能因肺部水肿、感染等在72小时内出现病情恶化,必须全程精准把控。”
经过高强度救治,莫先生的呼吸功能逐渐恢复,成功脱离呼吸机;第2天意识完全清醒,能够简单交流;第3天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转入急诊卒中病房观察。最终,在急诊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莫先生于7月23日康复出院,未留下明显后遗症。同时给急诊救治团队和魏宗霖医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此次莫先生的成功获救,是野外急救与院内重症救治无缝衔接的典范。专家呼吁,公众应积极学习基础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在关键时刻既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他人,让更多生命在危急时刻得到守护。
溺水急救科普:这些知识能救命!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至关重要。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专家总结了溺水急救要点:
1.岸上优先,避免盲目下水: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可先大声呼救,同时向溺水者投掷漂浮物(如救生圈、木板等),让其保持浮力。
2.快速判断,及时施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判断意识和呼吸。若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3.清理气道,科学复苏:施救前需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水草等异物,解开衣领和腰带;胸外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每按压30次做2次人工呼吸。
4.持续施救,勿轻言放弃: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即使暂时没有效果也不应轻易停止,直到专业人员接手或确认死亡。
5.及时送医,警惕迟发损伤:即使溺水者自主呼吸恢复,也需尽快送往医院检查,排除肺部感染、脑水肿等迟发性损伤。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病房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简介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承担急诊重症及手术重症救治工作,提供有效的医疗救治和综合性、连续性医疗服务。现有44名医护人员,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1人。开放急诊病房床位40张、EICU床位13张,设施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病员需求。配备无创和有创呼吸机、除颤仪、床边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微量血糖检测仪、亚低温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设备。科室收治急诊重症、危重症、疑难病及慢性病,涵盖呼吸循环衰竭、休克、急性脑卒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病症,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开展核心技术:呼吸力学(肺复张)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血液滤过、床旁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床旁超声快速评估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无创心排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地 址: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部一病区5号楼二楼
联系电话:0775-2286363(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0775-2286277急诊病房
来 源: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房
通讯员:陈少丽
编 辑:秦一凯
编 审:蓝晚瑜
审 核: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