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公众号
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内动态 › 文章详细
从晨光微熹到星夜低垂,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手术室里的“暑假作业”
【发布时间】:2025-8-19 17:10:29 【类型】:院内动态 【点击次数】:111

从晨光微熹到星夜低垂,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手术室里的暑假作业

 

当夏日的蝉鸣与城市的喧嚣交织成网,有这样一群人,在无影灯下编织着生命的奇迹。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手术室里,没有四季更迭的闲适,没有昼夜交替的停歇,只有器械碰撞的清脆声响与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交织成曲。这里是与死神较量的战场,更是守护生命的港湾。

术前准备区、麻醉复苏室、手术室走廊……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手术,手术室麻醉科护理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每日晨光未启时,他们便如精密运转的“陀螺”,在器械清点、患者核对、设备调试的紧张节奏中开启一天的高强度工作。面对暑期择期手术、日间手术与急诊创伤量叠加的超负荷压力,医护团队坚守岗位,以规范化流程、专业技术及高效协作确保每台手术安全运行,切实履行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职责

晨光未启时,他们已“开机”运转

    城市在沉沉夜色中酣睡,时间悄然滑向凌晨。此时,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手术室却宛如一座不眠的堡垒,彻夜亮着灯光。手术室内,紧张的通宵手术正在进行,器械清点的清脆声响急促而有序,仿佛是这场生命保卫战的紧密鼓点。护士们专注核对每一件手术器械,从细小的缝合针到大型的骨科器械,无一遗漏。“每一件器械都是患者的‘救命工具’,容不得半点马虎。”手术室副护士长陈洁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她的身后,高频电刀、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陆续完成调试,发出规律的“滴滴”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奏响序曲。

早晨7点,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第1手术间,一场高难度的心脏手术正在进行中。在医院特聘教授王坚刚的指导下,医院心胸外科成功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4根)、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来自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甘克定说:“这场手术的成功,离不开王坚刚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面对如此复杂的心脏病变,我们术前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术中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力求精准无误。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

心脏手术进行中

体外循环进行

在第15手术间,骨科二区手术团队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浩淼教授指导下,成功完成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针对术中创伤大、出血风险高的特点,手术室护理团队提前熟悉专用特殊骨科器械的使用方法做好术前周全准备,手术团队根据3D打印骨盆模型进行精准手术,有效的缩短了手术时间,顺利完成手术。

骨科手术进行中

3D打印模型

在第3手术间,由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泌尿外科、妇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组成的手术团队,成功完成了“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盆底重建术”

多学科专家在手术中

连轴转的20小时: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凌晨四点,介入室的门悄然打开,最后一台手术刚刚落幕。无影灯下,手术专家与护理团队紧密合作:导丝如游龙,精准探入迂曲的血管;支架似坚盾,精准撑开生命的通道。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每一处细节都严谨流畅,仿佛一场为生命精心编排的守护之舞,在寂静的深夜里完美谢幕。负责介入室护理工作的罗书萍和同事们,此刻虽然都满脸疲惫,但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在患者转危为安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种无法言语的成就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细节之处见真情:他们是患者最温暖的依靠

在繁忙的手术间隙,手术室团队依然不忘对患者的关怀。为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她们关注术中受压部位微环境,探索手术患者受压部位微环境的变化规律并干预;为防止术中低体温,她们创新了一系列保温工具及方法,通过小措施带来大改善;为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她们轻声细语地安慰,用温暖的手握住患者冰凉的手。“我们不仅是手术的配合者,更是患者心灵的抚慰者。”手术室护士长陈洁说。

次日上午8点,新一天首台手术准备就绪。无影灯下,医生们再次穿上刷手服,戴上无菌手套。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诉说:无论多累,无论多难,只要患者需要,他们就会一直站在这里,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源:宣传科、手术室、介入室

通讯员:蓝晚瑜

 辑:秦一凯

  核:宾志刚

【上一篇】:这是最新一篇 【下一篇】: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关于移动护理PDA询价信息的公开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