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希氏束起搏手术——47岁男子成为首例受益者
近日,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完成了我市首例希氏束起搏手术。该项技术的应用,标志着该院心血管介入治疗水平已进入更高领域。
47岁的李先生近两个月总是出现气紧,尤其是上楼梯,更有明显的憋气活动耐力下降。发展至后来,李先生开始出现夜间端坐呼吸、双下肢浮肿,腹胀、纳差,以为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不料,心电图检查后发现李先生有房颤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仅有36~40次/分,而且心脏超声显示其全心增大,心脏搏动很弱,随时有心跳骤停的危险。
李先生转至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该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经过认真的病情分析讨论,同时反复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最后确定为患者行希氏束起搏手术。
据了解,希氏束是心脏传导系统中的一员,它相当于左右心室间的“高速通道”,把心肌细胞连接成一个整体,让心肌同步“跳动”。而希氏束起搏是国内外心脏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被誉为“真正意义的生理性起搏”。由于希氏束分布范围仅数毫米,即使开胸也很难准确的找到它,医生要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仅通过微小创口将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定位在此,这对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极高要求,也是起搏器植入中操作最困难的手术之一。
历经3小时有条不紊的操作,手术圆满成功。目前,李先生已好转出院。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杨桂强介绍,传统的起搏位点均位于右心室心室肌,起搏器植入后会人为造成医源性双室失同步,从而会导致部分患者在植入后出现心功能下降,甚至心衰等不良后果。希氏束起搏这一生理性起搏模式,减少了起搏器植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对于部分心功能差、CRT无反应的患者起到纠正心衰的作用,被认为是目前生理性起搏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