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健康科普】
2025年4月15-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宣传周的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作为玉林市肿瘤医院、玉林市癌症中心,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为进一步做好肿瘤防治科普宣传工作,医院将在4月陆续推出肿瘤防治系列健康科普,敬请关注。
今天带您共同了解:肿瘤患者服用中药的最佳时机。
一、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气血失调、痰瘀毒结有关。中药治疗的核心是“扶正祛邪”,即:
扶正: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如补气、养血、滋阴、助阳)。
祛邪: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但中药并非“万能药”,必须结合西医治疗(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才能发挥其最佳疗效。
二、不同治疗阶段的中药调理时机
(1)西医治疗期间(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阶段)
1.手术前后
术前(1-2周):以健脾益气(如黄芪、党参)为主,增强体质,提高手术耐受性。
术后(1-2周后):以补气养血(如八珍汤)、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如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帮助伤口愈合,减少术后虚弱。
注意:术后1周内不宜大补,避免影响伤口愈合或加重炎症反应。
2.放化疗期间:化疗前3-5天:开始服用健脾和胃(如陈皮、姜半夏)、补气养血(如黄芪、当归)的中药,减轻化疗副作用。
化疗期间:重点缓解恶心、呕吐(如生姜、藿香)、保护骨髓(如女贞子、枸杞子)、护肝(如白花蛇舌草、灵芝)。
放疗期间:若放疗部位在头颈部,可用滋阴清热药(如麦冬、沙参);若在腹部,可用健脾理气药(如白术、茯苓、陈皮)。
关键原则:中药与化疗药物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避免相互影响。
3.西医治疗间歇期(康复期)
放化疗结束后,进入防复发、调体质的关键阶段:
放化疗后1个月内:以健脾补肾、恢复造血功能为主(如六味地黄丸、归脾汤)。
长期调理(3-6个月或更久):根据体质(气虚、血瘀、痰湿等)调整药方,增强免疫力(如灵芝、黄芪),抑制残余癌细胞(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注意:每12个月复诊,调整药方,避免长期服用同一方剂导致体质偏颇。
4.晚期姑息治疗阶段
对于晚期患者,中药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癌性疼痛:活血化瘀(如延胡索、土鳖虫、蜈蚣)+ 西药止痛(如吗啡、羟考酮),协同增效。
恶性胸腹水:利水消肿(如茯苓皮、大腹皮、猪苓)+ 西医引流。
恶病质(极度消瘦):健脾开胃(如山楂、炒麦芽、鸡内金)+ 营养支持。
三、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避与某些西药冲突:
①部分中药(如圣约翰草、银杏叶)可能影响靶向药/化疗药代谢,需咨询医生。
②避免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如马兜铃酸、朱砂),防止肝肾损伤。
2.动态调整药方:不同阶段体质会变化(如化疗后气血两虚、寒湿内盛,放疗后阴虚火旺),需定期调整药方。
3.选择正规中医机构:避免轻信“偏方”、“秘方”,应在肿瘤专科医院的中医科或正规中医院就诊。
四、中西医结合,科学抗癌
治疗阶段 | 中药作用 | 推荐用药方向 |
手术期 | 增强体质,促进恢复 | 补气养血(黄芪、当归) |
放化疗期 | 减轻副作用 | 护肝(灵芝)、升白细胞(女贞子) |
康复期 | 防复发,调免疫 | 扶正固本(灵芝、人参) |
晚期姑息 | 缓解症状 | 止痛(延胡索)、利水(茯苓皮) |
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必须科学使用,与西医治疗协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患者应在肿瘤科和中医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中西医结合科简介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和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是全国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玉林市中医肿瘤质量控制中心挂牌单位、玉林市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玉林市中医内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西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开设有30张床位,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1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4人,研究生6人,其中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2人,在职研究生3人,广西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人,玉林市名中医1人,玉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科室应用循证医学依据,科学、合理、规范、综合、个体化诊治肿瘤,以中医辨证治疗肿瘤,及各种肿瘤的专用配方配合各种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为特色,并在中医、中西医协同抗肿瘤复发与转移、逆转肿瘤耐药方面有独特的经验。专科特色鲜明,创新性地将中医经典理论融入到肿瘤的放疗、化疗、靶向、免疫、微创介入等治疗中,采用多学科联合诊治(MDT)方法,在循证医学及精准医学理念指导下,为每一位患友制定个体化最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科室地址:玉林市金旺路1号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总部门诊医技楼21楼
住院部电话:0775-2286083,0775-2289607
门诊坐诊诊室:门诊医技楼三楼31(中西医结合脾胃病)、35(中西医结合肿瘤病)、36(民族医疗特色外治室)、37(中西医结合乳腺病)、38号诊室(中医特色外治室)
来 源:中西医结合科
编 辑:秦一凯
编 审:蓝晚瑜
审 核:宾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