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外治项目介绍
文/吕锡琼 图/叶芳 罗建兰
近期中西医结合科在原有中药硬膏外敷、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足浴疗法等的基础上开展了雷火灸、扶阳罐、穴位埋线、面部刮痧、潜阳安神疗法、腕踝针等多项新技术。
目前科室主要开展的中医项目有:
1、穴位贴敷疗法 | 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理论,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等介质调和后,贴敷于穴位、患处,通过药物持续刺激穴位,不断地作用于经络脏腑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效果。 |
2、中药硬膏外敷疗法+TDP灯 | 是以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井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硬膏,敷贴于一患部,具有消徵散结,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实体肿瘤中晚期压迫引起的胀、痛,镇痛时间可达3~6小时。癌痛、肌肉劳损、扭挫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晕车船等有较高疗效
|
3、耳穴压豆 | 使用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压疗法可以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内分泌紊乱及改善睡眠,也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
4、艾灸疗法 | 利用艾条的温热性能,刺激体表腧穴或及特定部位,激发精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温经通脉、行气活血、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的作用。对许多疾病常有显著疗效。
|
5、足药浴疗法 | 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足药浴疗法是指辩证选择中药水煎后兑入温水,进行足药浴,让药液在水的温热及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疏通奉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对调整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效果显著
|
6、平衡罐 | 平衡罐治疗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后,使罐内形成负压并吸附着于皮肤,再配合特色的闪罐、柔罐、走罐、着罐等应用罐手法。驱寒怯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怯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
7、穴位注射 |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产生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减轻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及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滑膜炎、跟键炎、神经末梢炎、头痛、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
8、穴位埋线 | 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长效针灸疗法,弥补了针灸原有的扎针时间短、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等缺陷。
|
9、毫针刺法 | 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以豪针为针刺工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
|
10、电针疗法 | 是在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毫针刺法的主治病症。
|
11、耳部刮痧 | 耳部刮痧疗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外治疗法,它是利用铜砭在耳部穴位上进行刮拭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治疗及预防疾病。调和气血;排毒养颜、行气消斑;通络止痛;安神助眠。适用于头痛、失眠、便秘、颈肩痛、月经不调、耳鸣耳聋、高血压、糖尿病、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
12、中药直肠滴入 | 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 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 |
13、潜阳安神法 | 是结合拔筋棒及推拿手法,循头部经络进行点、按、揉拨,疏通头部经络,再配合中药浴足的一种复合疗法。以疏经通络,平肝潜阳,安神定志,引火下行,培元固本,适应于失眠、头痛、情绪紧张、眼部疲劳等。
|
14、扶阳罐 | 扶阳罐疗法继承中医传统经络辨证施治和内病外治的特色,还创新了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的运用。实现温刮、温灸、温推、推拿、红光、热能、磁场、红外线八线功能合一。具有疏通人体经络,扶正怯邪,驱寒除湿的功效。扶阳罐出痧快,痧印消退快,并且刮拭时舒适,无疼痛感。在肩颈酸痛、腰酸背痛、膝关节疼痛、肠胃不适、脊柱平衡失调、肥胖等的治疗上效果明显。
|
15、面头部刮痧 | 是根据头面部生理结构,采用特制刮痧板,沿面部头部特定的经络穴位,实施一定的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排毒养颜、行气消斑;通络止痛;安神助眠。 适应于黄褐斑、黑眼圈、眼袋、毛孔粗大、面部肌肤下垂、失眠、头痛以及化疗引起的色素沉着。
|
16、雷火灸 | 雷火灸相比普通艾灸由成分单一的艾绒组成不同。雷火灸是由十多种中药粉末,按“君臣佐使”的比例配制而成;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强等优点。灸疗时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通过悬灸的方法刺激相关穴位,使其热效应激发经气,使局部皮肤肌理开放,药效透达相应穴位,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扶正祛邪的作用。 可用于痛症、脾胃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疾病、妇科疾病等多种临床疾病。
|
17、腕踝针 | 腕踝针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症及脏腑疾患。 |
18、放血疗法 | 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或针具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刺络放血可以和拔罐配合使用。 |
19、自血疗法 | 是一种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辅助治疗方法,就是抽取自己的静脉血,然后注射到穴位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疗法,可以产生非特异性脱敏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等。 |
中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手术前后应用中医中药,可以促进恢复;在放、化疗期间应用中医中药,可以减毒增效;而在维持阶段应用中药,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在晚期应用,则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中医治疗应该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
中医可以治已病,也可以治未病。
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治未病,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气血虚衰、津液亏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等,此时加以调理,进行健脾补肾、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泻实补虚,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是最健康的,即“未病”。
在此非常感谢本院领导重视及各科室对中西医结合科的大力支持,使本科室的工作顺利开展。在科主任的带领及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病人需求研发多种药方,穴位贴敷有止吐方、止汗方、止咳方、扶正方、益胃方等,中药硬膏外敷有癌痛散、双柏散、消水方。扶阳罐应用不同手法,可刮可灸、可补可泻,或平补平泻,舒适感强,深受欢迎。因思虑过度、气血亏虚而失眠可采取足浴、针刺、雷火灸等疗法。经络不通、紧张性头痛潜阳安神法是不错的选择。
中西医结合科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适应医保改革,大力发展中医中药。科室将继续推出新的中医治疗项目,欢迎病友们前往中西医结合科进行诊治,我们将竭诚的为您服务!